春天是万物复苏的季节,也是古人饮食的转折点。古人云,不时不食,什么季节时令吃什么都有一定之规,人的休养生息也应遵循自然界法则。
在经历了一个冬天的寒冷和食物的匮乏之后,春天的到来让古人有了更多的食材选择和更丰富的口味享受。那么,我国古人在春天会吃些什么菜呢?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一、咬春
咬春,是古人在春天吃新鲜蔬菜的一种习俗,也是一种养生之道。《诗经·小雅·采葛》中就有“采葛采葛,葛亦有莘。予亦有室,室亦新。新之与女,乐只君子”的诗句,表达了古人对春天新菜的喜爱。咬春的蔬菜主要有葵、藿、葱、姜、葫芦、萝卜等,这些都是先秦时期古人常见的本土蔬菜,有些已经不为现代人所熟知。这些蔬菜不仅清香爽口,还有利于祛除冬季积滞的寒湿,增强身体的抵抗力。
另外,春天是野菜的盛产期,古人喜欢采摘新鲜的野菜来做菜,比如蒲公英、荠菜、艾草、蒿子秆等。这些野菜有清热解毒、补血养肝、利尿消肿等功效,而且味道清香爽口,可以增加食欲。古人常用这些野菜来做汤、饼、粥或者凉拌,比如《隋唐佳话录》中记载的“梅花瓣洗净,用雪水煮;待白粥熟时同煮”就是一道春季美食。
二、食花
食花,是古人在春天吃鲜花的一种习惯,也是一种赏花之趣。
春天是鲜花盛开的季节,古人也喜欢用鲜花来做菜,比如桃花、梅花、玫瑰花、菊花等。这些鲜花不仅色彩艳丽,香气扑鼻,而且有养颜美容、润肺止咳、清心安神等作用。
《隋唐佳话录》中记载,武则天每年农历二月十五游园赏花,令宫女采集百花,和糯米一起捣碎蒸熟,名叫“百花糕”,赏赐给文武百官品尝。古人还喜欢做花粥花菜,如梅花粥、玉兰花馔等,用鲜花烹制出各种美味佳肴,让人既能赏心悦目,又能口感香甜。
三、河鲜
河鲜,是指河里捕捞的各种鱼虾贝类等水生动物。春天是河鲜最肥美的时节,因为鱼儿经过一个冬天的潜伏,纷纷外出活动觅食,此时肉质异常肥嫩,营养价值很高。古人有“鱼之味,乃百味之味”之说,非常喜欢吃河鲜。范仲淹就有名句夸鲈鱼:“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河鲜的做法也很多,如清蒸、红烧、煎炸等,都能保持河鲜的原汁原味,让人大快朵颐。
四、青团
青团,是江南地区的一种传统特色小吃,在清明节前后制作,也是春季限定的甜品。它是用新鲜的艾草汁和粉团包裹豆沙馅或其他馅料,蒸熟后食用。它色如碧玉,口感软糯香甜,带有一股清淡的青草香气。清代美食评论家袁枚曾在《随园食单》中赞美青团:“捣青草为汁,和粉作粉团,色如碧玉”。
五、水果
春天是水果初熟的季节,古人也喜欢吃各种水果来解馋。这些水果有清热生津、润肠通便、补充维生素等好处,而且甘甜可口,让人回味无穷。古人用这些水果来做果汁、果酱、果脯或者直接生食,比如玄奘取经回来的时候,还偷偷带回来一个新水果:芒果。在《大唐西域记》中他说自己在印度见到“庵波罗果见珍于世”。因为它的花香果也香,“蜂望其花而喜,人望其果充饥”,古人也称之为“蜜望”。
古人认为春天是万物生长的季节,应该顺应自然,吃一些清淡、滋补、润燥的食物,如葱、菠菜、芹菜、豆腐、鸡蛋等。古人也注意食物的搭配和调味,用一些香料、醋、蜂蜜等增加食物的风味和营养。古人的饮食不仅有利于身体健康,也富有文化内涵和审美情趣,是一种对自然和身体的尊重和爱护。我们今天可以从古人的饮食中汲取一些智慧和灵感,让我们的春天更加美好和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