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妆在中国的春天来了,但在它面前的挑战还

作者

夏至

聚评:日本品牌扎堆入华,但如何做好本土化运营?

正文

中国进口化妆品市场一直是一个未定的江湖,但似乎日妆(日本化妆品)将要主宰这个江湖了。

几年前,乘韩流而起的韩国化妆品取代法国成为中国第一大化妆品进口国。但随着限韩令的出台以及消费者的理性化,韩流渐歇,而日妆随之而兴起。据中国海关的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国从日本进口的化妆品总额高达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53%,并首次超过韩国成为在华第一进口国。

与国际趋势相似,进入中国的日本品牌不再被资生堂、高丝、花王等大集团所垄断,而是通过跨境电商的方式涌入了更多“小而美”的品牌。事实上,在日妆兴起的背后,线上中小商家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9月23日,“首届中日美妆高峰论坛”在上海举办。该会议由淘美妆商友会主办,吸引了余日本品牌与国内众多中小商家的参与,来自日本化妆品工业联合会、日本贸易振兴机构Jetro、日本研发实验室、相关品牌负责人及国内跨境电商巨头天猫国际、跨境KOL电商机构菠萝蜜等相关行业人士在会议上进行了分享。

“本次会议是淘美妆商友会第一次举办专业性的国家线美妆论坛,之所以选择日本,正是看到了日妆在中国市场的增长趋势。”淘美妆商友会会长老简表示。

日妆:公认的“长跑冠军”

此前,聚美丽首席内容官夏天曾表示:“J-Beauty重新赢得了越来越多的市场,他们更重质量、历史更长、极强的产品力,以及产品给到消费者的信任感,包括安全、专注、口碑以及精致、细节、内敛,使得其超越K-Beauty成为新的市场宠儿。”

如果把韩妆比喻成短跑型选手的话,那么日妆就是长跑冠军。

日本化妆品工业联合会国际部长神户哲也表示,历年来,中国访日游客人数逐年上升,这些游客在当地消费,影响最大的是百货商店。尽管日本百货商店的销售额逐年下降,但化妆品类别却在逐年增长。

神户哲也指出,日本化妆品对于产品力的追求数十年如一日。在产品研发上,以护肤产品为主,护肤以47.3%的比例成为化妆品产业中最重要的品类(在美国和法国,这一比例则是22.3%和26.8%)。

在研发方向上,以“保湿、美白、抗老化”为三大研究课题,其中,对于抗老化的课题最为重视,而这正好暗合了中国女性的美容需求。

日本头部研发实验室代表取缔役社长山崎智士表示,除了产品研发能力,日本在制剂开发、原料开发、评估技术三个维度也有非常独到的技术。比如,在评估技术上,日本已经可以定量化分析皮肤在使用相关产品/成分后所发生的变化,对皮肤有效性、安全性实现可视化效果。

日本品牌入华前,需要做好哪些准备?

去年,新《电子商务法》出台之后,个人代购渠道受挫,不少人预测日本化妆品或将热度不再。但市场关闭了一扇门,又另开了一扇窗,这个“窗”就是跨境电商。

调查显示,35%以上的中国消费者在日本购买化妆品之后,回国还是会通过电商重复购买日本化妆品。

神户哲也指出,中国的跨境电商比美国、日本发展更快,所以对日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销售渠道。

与此同时,尽管中日美妆贸易逐年提升,但不少中小日本品牌对于中国的市场趋势与消费者动态并不熟悉,因此对于进入中国市场较为谨慎,或者盲目进入中国市场而遭遇失败。(对于日本品牌的谨慎,可参考笔者的另一篇报道《迟迟不进中国市场,这些日本品牌在顾虑什么?》)

仪菲品牌管理有限公司品牌BD总监卫彧浡表示,在进入中国市场前,充分的市场调研、自我分析与前期准备是日本品牌必须要作的功课。

比如,一个有潜力的品牌,应该充分了解中国品类发展的趋势,比如成分党、微生态或具有护肤功能的彩妆产品。此外,还要深耕品牌故事,找到核心潜在的消费者——消费者并不一定在美妆频道,也可能在生活频道、电影频道等。

宝丽星副总经理Sara指出,日本品牌进入中国后,经常会发生渠道冲突现象,并进而导致市场的恶性价格竞争。其中原因就在于对于市场了解不深、合作伙伴选择不慎或价格设置不周到所致。

日妆扎堆入华,但如何做好本地化运营?

“过去都说酒香不怕巷子深,那是因为在过去madeinJapan就是一个品牌。而现在优质的进口品牌太多,消费者可供选择的品牌太多,所以日本品牌需要改变原来的市场营销策略,而跟着中国消费者的喜好来进行相关的投入。”Sara说。

据全球购日本区负责人沐昕观察,在天猫全球购平台上高速增长的日本小众品牌表现出如下特点:颜值高、成分奇、体验新、功效显、爱身体、傍大牌、造新词、高科技、有奖项、肯投入。

所以,日本品牌需要找到切合年轻人爱好的点来切入市场。以香水为例,很多年轻人不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373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