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乡村看小康系列报道丨涠洲岛西角

北京治皮肤病医院 https://m-mip.39.net/disease/mip_9525899.html

7月的北海涠洲岛,骄阳似火。满载游客的客船航行一个多小时后,抵达海岛的第一站——西角码头。西角村的村民开始在摊位前忙活起来,招呼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游客们。

客船抵达涠洲岛西角码头。

抓住紧邻码头的机遇,近年来,西角村在海岛旅游大潮中顺势而为,大力发展旅游+集体经济。村民还将自家的房子出租做民宿,摇身成为房东。如今,西角村已从过去典型的薄弱村一跃成为产业兴旺的示范村。

游客下船后抵达涠洲岛西角码头。

千洲万洲,不如涠洲

今年50岁的谢名凤是涠洲岛西角村人。30年前,她嫁给了同村的一个小伙子。彼时,海岛流传着一个说法:“前世不修,嫁到涠洲。”

“意思就是涠洲日子苦,没有出路。”谢名凤记得,当时村里全是低矮的瓦房和泥路,村民们以打渔和种植香蕉、甘蔗、木薯和花生为生,收入仅勉强补贴家用。

谢名凤的另一个身份是西角村村支书。此后几十年光景间,谢名凤一边埋头苦干,一边见证着村子的“脱胎换骨。”

“村里家家户户都通了水泥路,路面也拓宽了很多。”她告诉南国早报记者,这些年,很多村民盖起了新房,太阳能路灯,排污管道等基础设施陆续建成,生活垃圾也统一运往岛上的垃圾处理厂处理,村庄面貌已经焕然一新。

西角村村道四通八达,交通网络完善。

记者了解到,年年初,总投资达余万的涠洲岛西角综合市场正式开工建设,目前主体建筑已完工。作为提升海岛购物环境和生活质量的重大民生工程,西角综合市场备受村民们期待,开业后将有望满足当地村民和游客对购物、餐饮、文化等多样化消费需求。

今年3月,由中国海油海洋环境与生态保护公益基金会向涠洲岛西角村委捐赠援建的文化楼建成揭牌。文化楼集议事、学习、锻炼于一体,村民们又有了休闲娱乐的好去处。

巨大的改变也为西角村和海岛“正了名”。“村里条件好转后,很多外地的姑娘都嫁了过来。”村民们说,30年前的说法早已过时:“现在大家都是讲千洲万洲,不如涠洲。”

西角水库,给海岛提供了大量的淡水资源。

旅游经济,鼓了腰包

西角村发生蜕变,有一个始终无法绕开的关键词——旅游。

大量游客进入西角码头购票大厅购买景区门票。

据谢名凤介绍,西角村下辖5个自然村,全村共户人。由于土地资源有限,农业发展比较滞后,可利用发展集体经济的集体资产、资源、资金等“原始资本”不多,发展基础较为薄弱。她说,西角村发展一度十分缓慢,集体经济年收入长期在0-2万元区间,在年之前,最高年收入仅为1.7万元,是典型的薄弱村。

“西角村紧挨着码头,游客上岛的第一站就是来到我们村,为什么不深挖这个市场呢?”西角村抓住机会,因地制宜推进乡村振兴战略在村庄落地生根,利用资源优势打造旅游+集体经济发展标杆,带领村民们优化旅游环境,大力发展旅游产业。

在码头销售涠洲岛香蕉的摊位。

发挥客流量优势,西角村组织村民在码头做起了“推销员”。截至目前,西角村共在西角码头修建了16间村集体经济商铺,购置了48个木质水果摊位,带动村民在家门口就业。

在建的西角综合市场。

7月16日下午,记者在码头看到,随着一波又一波的游客抵达海岛,这些商铺和水果摊位热闹起来。一些准备离岛的游客,特意留足时间来到摊位前,挑选着村民们准备的涠洲香蕉、菠萝蜜和特色伴手礼。

村民收入节节攀升,西角村也从过去的贫困薄弱村变成了海岛产业兴旺的示范村。

民宿发芽,抢做房东

旅游集体经济蓬勃发展的同时,民宿产业也在西角村生根发芽。

在多名西角村村民眼中,上世纪90年代,民宿已经在村里展露市场潜质。“但之前还没有民宿这个概念,只能叫招待所或客栈。”村民们回忆,当时少数游客想在岛上留宿,便有村民将自家多余的房间打扫干净,用来招呼客人。

65岁的谢家华(化名)是村里最早“吃螃蟹”的人。起初,他通过地接游客上岛游玩赚得第一桶金,此后扩大业务办起了民宿,还开了家潜水公司。“民宿总共有几十间房,行情好的时候,一年能有几十万收入。”谢家华说。

谢名凤透露,西角村目前有接近家民宿。不过,像谢家华自己经营民宿的并不多见,多数村民是将房子建好后,出租给外地投资商经营,“出租价格在一年几万至十几万不等。”

通过大力发展民宿产业,村民们当上了房东,日子也越过越红火。现在,很多西角村村民都在北海市区买了房。

眼见市场持续向好,谢家华的两个儿子分别继承了他的家业。儿孙满堂的他,退休后的日子过得清闲自在,“每天就是陪陪孙子孙女,再就是出去旅游散心。”谢家华感慨道:“年轻的时候大家都吃过苦,但我们这一代人赶上了好时代,也奔出了好日子。”

本文由南国早报原创出品,未经许可,任何渠道、平台请勿转载。违者必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grrz/457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