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了解西安的大慈恩寺吗?
西安大慈恩寺是唐太子李治为追念其生母文德皇后,祈求冥福,报答慈母恩德,下令建寺,取名慈恩寺。李治延请高僧玄奘法师为第一代住持。
玄奘就是西游记里面的唐僧,因他精通佛法的经、律、论,故称为三藏法师,西游记里有时也称他为唐三藏。
玄奘玄奘法师在这里创立了佛教的法相宗,全称唯识法相宗,是唯识学的诞生地,因为这门学问太高深了,以至于无人能懂而渐渐没落。
唯识学认为,人对宇宙事物的认识通过八识来感知。前五识是眼、耳、鼻、舌、身,对应人体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第六识是意觉,也是人们常说的第六感,它起识别和分别的作用。前五识只有和第六识同时起作用才能辨别事物。比如你正在专心致志地看书,马路上的喧闹声虽然入你的耳但你不能辨别喧闹声所代表的意义,因为你的意觉在辨别书中文字的意义,此时是视觉和意觉在起作用,听觉单独不能起辨别作用。六识,也称为六根,常常说的六根不净,也是指这六识,等六根清净了,人天就合一了。
前六识是对外景的思量,第七识则是对内的思量,第七识叫末那识,它也是意识,但和第六识不同,它是深层次内在的思考,它包含了人在成长过程中的所有的心结和情结,比如,你生长生活的环境中有重男轻女的风气,有大男人主义的风气,那这种情结就会植入你的末那识,这种观念就会在深层次地控制着你的认知,它不需要思考,它想当然地就这么地行动着。它控制着人一生的幸福感和不幸感,所有的傲慢,偏见,固执,自卑,自尊都包含在这个层次,90%的人终生困扰在末那识里而走不出,一生都在跟自己做斗争,自己生自己的气,一气就是一辈子。第六识是人的下意思,而第七是在心理学上叫潜意识,佛学的禅定静虑的唯识认知比佛洛伊德的现代精神分析心理学早了年,正是潜意识决定了你的认知和行动。
第八识是阿赖耶识,它包含了宇宙的万事万物,人修炼到这个层次已经通晓了宇宙,一粒微尘反映出一个世界,知道过往及未来的一切。若你能通晓阿赖耶识,你会得大圆镜智慧,心识像镜子一样客观反映世间一切事物,天上地下唯我独尊,没有得到这层智慧,心里的潜意思会扭曲你所看到的世界景象。得道之人最终会在这里相遇,这一层面的认知正如庄子所说“至人用心若镜,不将不应”,致人就是道家所说的真人,得道之人。
阿赖耶识包含了基因信息,可以流转,遍布一切法界。从一粒微尘中我们可以看到有电子绕原子运动,同理在宇宙中小的天体绕大的天体运动比如地球绕太阳运动,宇宙开始的地方就是一个奇点,包含了所有的信息,大爆炸后,所有的物质都是宇宙的一部分,反映出宇宙的所有的信息。小到你身上的一个细胞,大到太阳系,曾经你挨着我,我挤着你,彼此紧紧抱在一起,大家都是一家的,人和天是同一体的,我们的古人就有这种思想,所以他们提倡天人合一的理念。
大慈恩寺与别的寺院不同之处在于它一进门就是大雄宝殿,没有韦陀护法。别的寺院在大雄宝殿前总归要有护法殿,不至于释迦摩尼一下子就被人看到。大慈恩寺还是很坦荡的,坦荡的还有玄奘法师。
玄奘法师一生奉献给了佛,一生都在翻译佛经,现在广为流传的《心经》就是玄奘译出来的。心经是大般若经中的一卷,般若就是智慧的意思。
在宝殿的背墙上印刻着心经全文,心经全文余字,刚译出时唐太宗昭告天下,若有人能更改一字,赏千金。无人能动一字。
心经开篇一句就是“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菠萝蜜多时”,菠萝蜜就是到彼岸的意思,给你一个菠萝蜜,度你到达智慧的彼岸,从此不再受苦。
若用一句最简练的词来提炼《心经》的主旨,那一定是前三个字,观自在。观自在,就是观世音菩萨的别号,汉传佛教的四大菩萨之一,道场在普陀山,称为南海观世音(南海是中国的),主管大慈大悲。
但提起观自在,你就会发现观自在的雕像是跷着二郎腿而坐的,如果你吃过的盐走过的路读过的书足够多,你就会发现宗教雕像翘着二郎腿的实不多见。
观自在,很自在的样子,很惬意,没有不舒服,何以自在?
自,就是自己,没有旁人,没有顾虑。在,就是一种状态,存在。为什么很自在,因为内心毫无挂碍,凡是不落心头,与世界和解。自在就是自我本来的样子,它不依缘于外物。
何人何事何物它不依缘于外物?那必须是绝对的领域,无可比较。凡可比较的领域如钱财,权利总有所短缺,必不自在。自在必是不可比较,不可建造,不增不减,不垢不净。那样的绝对的领域一定是空界,空无一物,空无一念,无有挂碍,只有空才能在时间和空间内全无挂碍。孙悟空一个跟头十万八千里,但飞不出如来佛的掌心,十万八千里,那是悟空的意念和本领,如来佛手掌摊开,放下一切,空空如也,何物之有?掌心喻指空界,再大的本事,你如何飞得出这虚空?
万物的存在,就是人心的存在,是人念头所呈现出来的样子,若无人心的存在,哪有什么是非,荣辱,钱财,权利,不平?若没了人心的计较,哪里有概念,含义,标准和公平?万物缘起缘灭,刹那不曾停驻,若无人心的欲望和扭曲,哪有什么痛苦,失意,失眠,愤懑,欢喜,兴奋和不平衡?
所谓万法唯识,三界唯心,就是一切世间的人事物都是靠心识来辨别,欲界,色界,无色界还不是因为你的心而缘起缘灭?王阳明提出心即理的学说,其友人曾问说,岩石间的花自开自落,是你心控制的吗,与你何干?王阳明的回答很耐人寻味,你未见此花时,花与你你的心同归寂寥,与你何干?可一旦你注视到花的存在,花的颜色才因你的心而明亮。花只是载体,你的心才是主体,万物因你而存在,我思故我在。
通篇心经,直达本心,自在,就是心之本体它本来应该的样子,自在,就是不增不减,不垢不净,非有非无,不多不少。你若匮乏,欠人情义和钱财,并无尊严和和荣耀,当然不自在。多了也不行,在老婆之外多了个女朋友,在脸上多了个粉刺,它成了冗余和负担,成了挂碍,你也不会自在。人的念头千千万万,此起彼伏,只有学会放空,放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