菠萝蜜与菠萝,两种完全不同的水果,为何名

周星驰的《大话西游》中有一句神奇的咒语“菠萝菠萝蜜”,大家一定印象深刻。菠萝蜜和菠萝,是两种美味的热带水果,对爱吃水果的朋友来说,想必都是挚爱。

菠萝蜜是一种桑科的常绿乔木,树高10-20米,一般认为原产于印度,在南亚、东南亚和我国华南地区都有广泛种植。它吃起来甜软润滑,吃后唇齿指尖留香。

笔者第一次来到广东时,看到菠萝蜜,就感觉太奇特了。一是居然还有比冬瓜还大的水果,二是它的果实生长在树干上,原因是它的果实实在太过硕大,树枝无法承受如此大的重量。

那么,菠萝蜜是什么时候来到中国的?

清初学者屈大均《广东新语·波罗树》中说,在南朝时期,来自古印度的使者达奚来华朝贡,他携带了菠萝蜜的种子,种植在广州的南海神庙,在寺庙的东西两侧各种植一棵,由此逐渐在华南地区传播开来。传说中,他由于无法返航,化作一尊远望的雕像,俗称“番鬼望波罗”。延续千年的“波罗诞”也成为了广府最早的庙会。

最初,菠萝蜜就是写为“波罗蜜”。在明朝时,关于它的记载就非常多了,比如明代诗人王佐有《波罗蜜》一诗,就赞美了这种水果:“大易称硕果,此物无与友。重大难著枝,一一树腰吐。”

说起它的名字,不免让人想起佛教经典《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再联系到它起源于广州南海神庙,我们可以断定,菠萝蜜的名称就是源于佛教。

李时珍《本草纲目》中说:“菠萝蜜,梵语也,因此果味甘,故借名之。”在民间,人们也将其称为佛果。

在佛教中,“波罗蜜”表达“到达彼岸”之意,指断除生死之烦恼,达到涅槃的智慧彼岸。《六祖坛经》中说:“离境无生灭,如水常流通,即名为彼岸,故号波罗蜜。”

说到菠萝蜜,很容易让人想起另一种水果——菠萝。它们只有一字之差,却完全来自不同的家族。

菠萝是四大热带水果之一,其他三种是椰子、芒果、香蕉,它是一种多年生草本植物。菠萝十分受人们欢迎,在街头巷尾,常常能看到卖菠萝的小贩,他们将削好的菠萝浸泡在盐水中,以去除其刺激作用。在炎炎夏日,大汗淋漓之时,吃上一只酸酸甜甜的菠萝,顿时觉得浑身清爽。

据考证,菠萝原产于美洲,是印第安人培育出来的一种水果,人类栽培菠萝已经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年,哥伦布第一次抵达美洲时,印第安人请他品尝了这种美味的水果,他就对其赞不绝口。年出版的《西印度群岛通史和自然史》一书中说:“它有美丽的外观、鲜美的香气、独特的风昧,任何水果都无法比拟。”

菠萝很快就传到了世界各地,到了16世纪末时,菠萝已经在世界大部分热带地区种植。

然而,菠萝究竟是何时传入中国的,还有待考证,现在普遍认为是葡萄牙人在17世纪从带入澳门,然后传入华南地区的。在雷州半岛,菠萝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之一。

菠萝还有一个名称是凤梨,语言学界一般喜欢用凤梨,而农学界则习惯于用菠萝。

正如刚才所说,菠萝蜜的名称来源于佛教用语,那么,起源于美洲的菠萝,怎么也会用同样的名称呢?

笔者认为,可能是因为菠萝果实的外壳有许多六角形果刺,看上去与佛祖和菩萨头上的螺髻十分相似。佛教中,佛祖的螺髻是肉髻,乃是修行所得。中国古人深受佛教的影响,因此,就将这种貌似佛像螺髻的水果称为“波罗”。

清代李调元在《南越笔记》一书中说:“粤中凡村居路旁多植山波罗,横梗如拳,叶多刺,足卫衡宇。”

这说明当时已经有了“波罗”的称谓,但是一直到民国时期的《辞海修订本》也仍然写作“波罗”,后来人们为了表示它是一种植物,就加上了草字头。

事物的名称,不会凭空而来,一般都有着某种文化意蕴。菠萝与菠萝蜜虽说是两种完全不同的水果,但是从它们的名称中,我们可以看出佛教对古代中国的影响。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912.html

  • 上一篇文章:
  •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