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图|远山墨雨
在普洱市思茅区,知道行署大院的人,大抵是上了些年岁的老思茅人了,因为这里早已没有了从前的功能、也不再叫这样的名字,在地图上或许都找不到它,“月光路1号”是它现在的称谓。
对于我们来说,这里却是最熟悉的地方,小时候住过的地方、有着童年的足迹,每次回到家乡,这里都是我们的落脚之地,一年又一年,感受着它的变化。
行署大院位于思茅城市中心区,出门数十米,就是思茅最热闹的红旗会堂、电影院、红旗广场等地。
在城市面积很小、只有一条大街的过去,这里是当仁不让的城市中心;
如今思茅城的面积扩大了很多倍,行署大院的中心位置依然,上学、就医,去机场、去汽车站、去刚刚投运的火车站,行署大院都很便捷。
记忆中行署大院在不同时期有过不同的名字,小时候的我们一直弄不清它名字的由来,最早是简称思茅地革委,后来随着行政机关更名为思茅地区行政公署,这里简称为行署。
大院是有很多单位,都是思茅地区各个行政机关,人事局、教育局、卫生局、劳动局、统计局、劳动局……各种各样的局、办公室都集中在大院内,共用几栋办公楼。
思茅地处地震多发地,印象中那时候城里的房子大都是用油毛毡做顶的防震棚,后来有了石棉瓦盖的平房,父亲上班的地方是一栋方方正正的两层小楼,算得上是那时思茅城里比较讲究的房子了。
那时候,办公区和生活区是连为一体的,大院里有不少连排的住房,都是一层的瓦房,一栋住房、加一栋灶房,一一对应分给一户人家居住,每家房屋都不宽敞,几口人挤在几十平方的房子里,是常有的事。
大人们是同事、一起工作,小孩子们是一起玩耍的伙伴,躲猫猫、跳大海、老鹰抓小鸡......有很多好玩的游戏;捉知了、捉油虫,钓青蛙、摘野菜……那时候的生活不富足,留在记忆中的乐趣却不少,有楼房、有大树,有鱼塘、有菜地,行署大院更像是我们童年生活的乐园。
长大后的我们离开了思茅、离开了行署大院,再回来时发现这里有了很大的变化。那些一排一排的平房渐渐没了踪影,取而代之的是一栋一栋漂亮的楼房。
随着技术进步、防震水平不断提升,思茅城里的楼房一天比一天多、楼层也越来越高了,行署大院也是这样的格局。
办公楼、居民楼都变了模样,只有小礼堂和一栋二层的办公楼还保留着外形,猜想它们的内部早已是今非昔比了。
再后来,就听闻思茅行政中心北移三家村,行署大院将要同步拆迁搬走,有人支持、有人反对,众说纷纭……
现在的思茅,早已不是原来的模样。思茅地区改为思茅市,又改成了普洱市。
在北部区、在曾经的远郊地区三家村,建成了漂亮的普洱市行政中心,配套建设了不少漂亮的居民小区,行署大院的很多人搬到了那里,不仅是上班地点变更、连同居家都搬到了北部区。
经历几番变化,行署大院依然如故,虽然少了从前的热闹喧哗,却多了几分宁静闲适的气质。大院里有很多古树,是我们年少时代一份美好的记忆,几十年过去了,它们更是枝繁叶茂、树荫浓密。
菠萝蜜、柏枝树、万年青、芒果树,古树参天是大院的一大特色,如今它们已得到了很好的保护;这些年种植的花花草草也到了收获的季节,四季花开、绿草如茵,小鸟鸣叫……置身其间,令人心旷神怡。
因为功能变迁的缘故,如今在行署大院居住的人们,大多是退休、闲居的老年人了。
早晨,他们在大草坪边慢慢走走、享受着温暖的阳光,下午,待火辣辣的日头褪去一些强度,他们喜欢相约坐在一起,一边晒着太阳、一边聊着天,东一搭西一搭的……
母亲很喜欢这样的聚会,走在大院里、走在思茅街头,不时会遇上几个熟人,有喊她“老蔡”的、也有喊她“小蔡”的,见面聊上几句,老妈很是开心。
进入行署大院大门,在办公大楼前有一片停车场,每天都停满了各式各样的车子。
车场旁有一排紫荆花,树上挂满了粉色的花儿,漂亮的花型、亮眼的色彩,与茂盛的绿叶很是搭配,每次经过,我们都忍不住要停下脚步欣赏一番。
发现与紫荆花树相邻的一侧,多了几个充电桩模样的装置,车位上停的车却是挂蓝色车牌的燃油车。
我们以为这排充电桩是为电动单车准备的装置,直到有一天,正好遇上有绿色车牌的新能源汽车在这里充电,才知道原来这些充电桩是为新能源汽车服务的。
要知道,几个月前回思茅,我们为了找充电的地方,可是在思茅城里绕了大半天,最后跑在北部区行政中心才充了电;目测思茅街头挂绿牌的新能源汽车也越来越多了。
充电桩在大院里落户,充电变得便捷了,树荫浓密、绿草如茵……不再是行政中心的思茅行署大院,变得恬淡闲适了;仿佛回到了我们记忆中小时候的韵味,甚好。
(照片拍摄于年12月13日至12月15日)
#每天都有新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