边民富、边疆稳。如何才能实现边疆更兴、边民更富、边关更美?对此,云南临沧市这个拥有近公里边境线的沿边城市交出了自己的新答卷——在云南率先启动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引领乡亲们在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基础上,再接再厉建设好美丽家园,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给云南省临沧市沧源县边境村的老支书们回信,他在信中说,“你们都是老支书,长期在边境地区工作生活,更懂得边民富、边疆稳的意义。”“希望你们继续发挥模范带头作用,引领乡亲们永远听党话、跟党走,建设好美丽家园,维护好民族团结,守护好神圣国土,唱响新时代阿佤人民的幸福之歌。”
治国先治边,治国必治边。把边境村建设成为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这既是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云南重要讲话和回信精神的具体行动,也是边境地区各族群众的殷切期盼。
为改善沿边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推进边境地区繁荣稳定发展,临沧市于年在云南率先启动边境小康村建设工作。按照“基础牢、产业兴、环境美、生活好、边疆稳、党建强”的要求,围绕构建“道路、村庄、组织”三套系统,实施“基础设施、农村经济发展、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整治、兴边富民”五大工程。通过积极向上争取项目资金、市县财政统筹、群众投工投劳等方式,全力推进边境小康村建设。
如今,沿边村建设得怎么样,边民的生活有哪些变化?守边固边如何加强?经济日报记者来到临沧部分边境村实地探访。
补齐短板基础牢
正值雨季,记者走进临沧市镇康县勐堆乡帮东村。雨后,这个位于中缅边境的小村庄道路整洁、空气清新,翠绿的甘蔗林随风摇曳,一栋栋傣式房屋错落有致,房前屋后各种鲜花盛开,村中的几棵百年大榕树枝繁叶茂,孩童们正在愉快玩耍……一幅美好的乡村画卷映入眼帘。
“过去的帮东可不是这般模样。”村民们回忆道,由于地处山区位置偏远,曾经的帮东村生产生活都很落后。“村民靠种甘蔗为生,交通也不方便,到了雨季出行困难。”村民杨国贵说。
随着脱贫攻坚以及临沧沿边小康村建设,帮东村的道路条件逐年改善,如今柏油路通到家门口,彻底解决了帮东村出行难问题。“道路只是基础。”帮东村党总支书记金国友告诉记者,近几年,村庄实施“风貌提升”工程,配套实施改厨、改厕、改庭院,启动生活垃圾处理场和集中养殖小区建设,切实提升农村人居环境,不断完善村庄的基础设施、产业经济、公共服务等。
甘蔗是帮东村的传统产业。蔗农过去在山地上种甘蔗,产量、糖分低,效益不高。在当地政府和企业的扶持下,帮东村实施坡改梯项目,引进甘蔗新品种和机械化种植,减少了人工劳动成本,大大提升了甘蔗种植效益,全村甘蔗种植面积达多亩。“坡改梯后,甘蔗产量从过去每亩二三吨提高到了五六吨,并有糖厂来收购,1亩纯收入有多元。”蔗农金玉杨说。
通过实施兴边富民和沿边小康村项目,大家的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生活水平也是节节高。年,帮东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1.6万多元。“我们正在建设一个青储饲料加工厂,利用甘蔗尾部加工成饲料以后,发展肉牛养殖,增加村民收入,持之以恒建好边境小康村。”金国友信心满满地说。
帮东村只是临沧市沿边小康村的一个缩影。在临沧市.公里边境线上,散落着镇康、耿马、沧源3个县共计44个行政村(社区)。针对边境村位置偏远、基础薄弱等问题,临沧市坚决守住不发生规模性返贫的底线,努力把基础设施短板补起来,使村级集体经济强起来,将公共服务水平提起来,让生态环境美起来。经过近3年多建设,临沧市公里的沿边公路全部串联成线,公里村组道路全部硬化,个自然村人居环境得到全面提升,基层党组织实现全覆盖。
壮大产业边民富
打造现代化边境小康村,产业兴旺是群众增收的关键。临沧市坚持全产业链发展思路,聚焦“糖、茶、果、菜、畜”五大优势产业,全力推进“一乡一品”“一村一特”。
耿马县孟定镇班幸社区大湾塘自然村距离清水河口岸仅6公里,这里土壤肥沃、气候湿热,四季瓜果飘香,适合种植各种热带农作物。
走进村民金阿省的家,一幢小楼整洁漂亮,一辆小汽车停靠在自家车库里。“村里过去种旱谷,连玉米都不够吃,如今种植了橡胶、坚果、蔬菜。我家就有60多亩橡胶林,每年仅这一项能收入五六万元。”说起近些年来的变化,62岁的金阿省满脸喜悦。
在稳固橡胶传统产业的同时,班幸社区还发挥气候优势,将菠萝蜜、坚果、蔬菜产业作为助推群众增收致富、壮大村级集体经济收入的有效手段。“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我们不断调整种植结构,目前班幸社区共种植菠萝蜜余亩,其中新栽亩,均为新引进的红心菠萝蜜,市场价格高,收益更好。”孟定镇班幸社区党总支书记张庆说。
站在镇康县南伞镇田坝村的一处山头,举目眺望,山坡郁郁葱葱、满目苍翠。“这里种植的全是澳洲坚果树,已经有10多年了。”田坝村党总支书记王东权说。
年,云澳达坚果开发有限公司拟在镇康县引进澳洲坚果。经过考察,南伞镇田坝村的海拔、气候、温度都很适宜,云澳达公司便在田坝村建设坚果基地,并按照“公司+基地+农户”模式不断带动村民扩大种植面积。如今,田坝村种植坚果达3.8万亩,逐步发展成村支柱产业。
为保障种植户利益,田坝村还于去年成立了坚果专业合作社,成员已达人。合作社采取“公司+村集体+合作社+农户”模式运作,集中片区农户,统一规划种植地块、技术管理标准、科技培训、市场购销,让种植户省心省力。
“我们和云澳达公司达成销售协议,坚果采收后由合作社统一销售给云澳达,对方承诺一方面提供技术支持,另一方面按照收购价的5%返利。”王东权表示,这样一来,果农与公司形成利益共同体,解决了以往采青抢购、市场混乱、品种杂乱等突出问题,保证了坚果品质。年,该合作社共收购澳洲坚果吨,企业返利53.6万元。“我们又拿出60%返还给社员,如此实现群众增收、村集体增资、企业增效、财税增长多赢。”王东权说。
与此同时,临沧还努力把好生态变成好资源,把好风景转化成好“钱景”。在沧源县班洪乡班洪村下班坝组,党支部发动群众自己动手,就地取材,围绕“屋子、院子、寨子”打造“微花园、微菜园、微果园”,扮靓村庄形象,实现“出门看花、伸手摘果、弯腰摘菜、庭院创收”;依托紧邻南滚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生态优势,将观光旅游、庭院经济融合起来,开办南滚河蜂蜜加工厂、竹笋加工厂、生态采摘体验园、四大嫂饭店等实体产业,不断扩大集体经济。
“去年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多万元,给村民分红30万元。”班洪村党支部书记杨志良说,“我们还要继续扩大养殖业和加工业,增加群众收入,让大家在小康路上不断前行。”
数据显示,近两年来,临沧沿边村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持续高于全市平均水平,边民们越来越多地享受到发展成果。
文旅融合美如画
杂物随意摆放,鸡、猪村口散养,路边杂草丛生……这样的景象是过去沿边村落的真实写照。用村民的话说,“日子过得紧巴巴,哪里还顾环境脏乱差”。
脱贫攻坚以及边境小康村启动建设以来,临沧市广大沿边村落村民的生活环境焕然一新。
走进沧源县班洪乡南板村,一棵棵又粗又大的竹子傲然挺拔,成片生长,令人惊奇。“这种竹叫巨龙竹,是咱们这里的特产,能长30厘米粗、30多米高。”南板村村民陈光明向记者介绍。
巨龙竹是世界上已知最粗大的巨型丛生竹种,分布于云南南部。班洪乡素有巨龙竹之乡的美称,南板村竹子资源更为丰富,在芒单组、芒海组生长着连片的巨龙竹近亩。
陈光明说,过去村民们把巨龙竹作为生产生活工具,用竹子建房、铺地板、做盛水容器。近年来随着班洪乡村旅游开发,当地充分利用这一基地资源,开发建设巨龙竹观光区,让竹子发挥出了最大效益。
参天巨龙竹,万竿青如玉。在班洪乡副乡长鲍叁叁带领下,记者沿着刚刚建成的栈道漫步竹海,一路参观,不由感叹大自然的神奇。竹林中,南板村还建成了竹林餐厅、竹林步行道、产业步行道、自助烧烤摊点、竹林星空房等旅游基础设施。为了做好“竹文章”,班洪乡还配套完成水利设施、停车场、旅游公厕等附属工程建设,累计完成投资余万元。
“我们计划以‘巨龙竹文化’为特色、山水田园为基础,通过科普研学+农业体验,把巨龙竹观光价值、科普价值、科研价值挖掘出来,通过农旅结合为附近村民创造就业岗位个以上。”鲍叁叁表示。
做好山水文章,让边寨也能吃上旅游饭。沧源县糯良乡班鸽村位于世界佤乡乡村振兴示范园核心区。6月末,一场雨后,这里峡谷风光、田园美景胜似画卷。
糯良乡班鸽村周边拥有多个具有世界级品质的自然、人文景观。糯良乡乡长马志坚介绍,“这里有尚未开发的被誉为亚洲第一洞的司岗里溶洞,有距今多年的国家级文物沧源崖画,有17个大小天坑组成的原始天坑群,有被誉为‘活化石’的万年董棕林,有水墨丹青大峡谷和千米国画长廊,自然景观独一无二”。
为主动融入世界佤乡乡村振兴示范区项目,班鸽村在村庄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山、水、林、田、湖、村落、建筑物的和谐统一,实现“村景”融合,实施户厕改造、整修乡间小路、抓实人畜分离、建设小微菜园,不断擦亮村庄形象,群众的居住条件和生活品质得到极大提升。
为带动群众增收,班鸽村完成了旅游配套基础设施建设,按照“党支部+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模式,将85户农户组建起来成立了合作社,把.4亩土地集中起来统一打造万亩连片烟稻、油菜轮作田园风光,开展农耕文化体验、崖画实景演出和特色商品展销,让游客在领略自然风光的同时,充分感受佤族文化魅力。
建设好美丽家园,群众出门是景区,在家门口就能实现就业。班鸽村村民钟爱老告诉记者,现在他家的8亩土地流转出去每年有租金元,经过培训,他还在旅游专业合作社上班开电瓶车。“有了租金和岗位双重保障,我不用外出打工了。”
如今,随着村庄绿化美化亮化、垃圾污水治理和“厕所革命”等行动不断深入,“周五爱卫日”等长效机制相继建立,以及一些自然条件好的沿边村庄以乡村旅游为突破口持续发力,一幅美丽家园画卷正在徐徐展开。
安居乐业守边疆
站在沧源县勐董镇龙乃村高处向南望去,中缅边境线仅在几百米之外——龙乃村是一个骑在边境线上的村寨。在这里墙上的“永远感党恩、听党话、跟党走”“人人要爱边,户户要护边”等标语被写进了村规民约,成为村民们时刻谨记的守则。
“食不果腹、衣不蔽体是这个贫穷落后佤族村寨的旧时记忆。”龙乃村党总支书记、村委会主任赵爱军告诉记者,近年来,在国家的关心支持下,龙乃村先后实施了危旧房改造工程、佤山幸福工程等,如今村容村貌、村民生活水平更是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我们的好日子是国家的好政策带来的,所以守边固边爱边成为村民的自觉行为。”赵爱军说。
人民安居乐业,边境安宁稳定。胡德学是给总书记写信的沧源县10位佤族老支书之一。他告诉记者,“群众的生活越来越好,大家算清楚了政策账,对比了以前和现在走什么路,吃什么饭,更懂得听党话、跟党走,守好边”。
边疆稳,边防固。在边境小康村建设中,临沧市制定了《临沧市率先把沿边村寨建成小康村实施方案》和《临沧市建设现代化边境小康村规划(—年)》,实施抓规划提升、抓产业发展、抓教育培训、抓强边固防、抓组织保障等举措,选派工作队员驻扎边境一线开展工作;共整合个项目50亿元资金聚焦沿边村,全力推进基础设施、农村经济发展、村级公共服务设施、人居环境整治、兴边富民“五大工程”,不断促进边境繁荣稳定、群众安居乐业。
如今,临沧的蓝天白云下、青山绿水间,边民们艰苦奋斗,努力建好家乡、守好国土。(经济日报记者周斌曹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