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究竟是人生大修养大智慧大境界,还是

北京中科白癜风医院公益中国 http://www.csjkc.com/m/

01什么是仁?众说纷纭

什么是“仁”?从字体结构上,仁是一个单人旁加个“二”,说明仁不是一个人的事,而讲得是两个以上人、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关系。这种关系是怎么样的?

韩愈曾经讲过,博爱谓之仁。这样说来,仁与墨家的“兼爱”思想很相似。宋朝的儒者们解释说,仁者核之心。他们认为,万事万物,都有一个核心,这个核心就是仁。

02以佛智慧,关联论语

儒释道三家联系紧密,或可相互印证。佛家认为,万事万物都分为体、相、用三个大原则。孔子讲仁,仁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精华,《论语》20篇就是仁之体,对《论语》的学习、研究、解读就是仁之相,懂得了《论语》的道理,实际运用到工作生活中,就是仁之用。

《论语》第四篇,叫做“里仁”。什么是里仁?里,可以看作动词,居住、处于某个地点、境界的意思。处于仁的境界,就是里仁。因此这一篇是教人如何自处:时刻注意,处于仁的境界。说起来容易,做起来太难太难。谁能做到呢?

03仁是修养,仁是智慧

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

孔子说,让自己时时处在仁的境界里,才是人生好的境界。如果知识学问、个人修养不足以保持仁的境界,就不算拥有大智慧的人。根据孔子的解释看,仁,还是一种人生的智慧。为什么这么说?

子曰: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

孔子又说,没有仁的境界,就不可以长期处于困境,也不能长期处于快乐境界;只有真正的仁者,才能在任何艰苦或者快乐环境中安守本心不动摇,只有大智慧的人才能修养达到仁的境界。由此看来,仁之所以是一种大智慧,是因为它能够让你时刻保持清醒,不会因为外物、环境的变化而或喜或悲、心绪波动。

04善恶从心,古今无二

这一种寂静、美好、平淡的心境,只有仁者和智者才能达到。这一境界,也就是孔子说的“显诸仁,藏诸用”——对外展现“仁”,对内将“仁”的观念贯彻、提现到每件事当中。怎么体现在每件事当中?就是遇到好人要爱,遇到恶人也要爱?如果这样理解,那么君子也太难做,太古板,损己利人,不符合现代人与人相处之道!

子曰: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然而孔子说了,仁者,是“能好人,能恶人”的。该怎么理解?首先,“能好人”,仁者爱好人,没问题;“能恶人”怎么办?遇到恶人,心中如果对其十分不满,这叫做“善恶分明”,似乎也并非什么坏毛病吧?可以这样理解:

遇到恶人恶事,首先不能直接怒形于色、拍案而起,首先要“反躬自省”“以人为鉴”,看一看别人身上的毛病,自己身上有没有?自己犯没犯这种令人厌恶的臭毛病?再者,如果对方还有救,那就引导一下。如果这个人脾气火爆,不听劝告,在放任自流之前,不妨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和智力,委婉地点拨一下、纠正一下。在佛家看来,这是慈悲和感化,是“忍辱菠萝蜜”。当然,仁不是好无底线的,别说孔夫子曾经说过“是可忍孰不可忍”,佛家有慈悲也有“金刚怒目”呢!真的救不了,别怪我“穷则独善其身”。

今天,与大家分享了儒家关于“仁”的一点儿见解。文短意长,游戏笔墨,词不达意,敬请原谅。如果能对您的工作生活稍有裨益,则不胜荣幸。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60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