鬼哥的五万里D247骑记玉米世家嘉荫县

引题

玉米,很好的猪饲料,有好多别名,东北叫苞米、辽东那嘎达叫珍珠粒、华北叫棒子、西南叫苞谷、广东那边叫苞粟,不过各地人基本都不吃了,都给猪吃了。

今天的行程

日期:年8月4日,星期三。

路线:从黑龙江边小镇乌云镇出发,沿着黑龙江畔一路北上,翻了几座小山,到达玛瑙的故乡,逊克县。

里程:.8公里,累计公里。

累计经过县市:个

所见

看着粮库就知道了,这儿也是重要的粮食生产基地。

依然是国道。

这里的生态,那是相当棒了。这样的小蛇遍地都是,筷子那么长。

已经涨水了,江边的农田也很多被淹了。

黑龙江的洪峰还没到,水已经涨得很多了。

黑龙江边的俄罗斯族特色村,房屋建筑还有些特色。

这是北安农场的管辖范围,管得有点远了。

不过农场也没幸免,也水漫金山了。

江面离国道大约只有20厘米,估计明天再过来,路就被淹在水里了。

路上遇见几个湖南过来的骑友。

黑土明珠逊克县到了。

这里抗洪进行时,已经严阵以待了。

骑记:玉米世家

玉米,是禾本科玉蜀黍属一年生草本植物,原产于中美洲,是一年生雌雄同株异花授粉植物,植株高大,茎强壮,是重要的粮食作物和饲料作物,也是全世界总产量最高的农作物,其种植面积和总产量仅次于水稻和小麦。

玉米一直都被誉为长寿食品,含有丰富的蛋白质、脂肪、维生素、微量元素、纤维素等,具有开发高营养、高生物学功能食品的巨大潜力。但因为口感不好,全球范围内除了墨西哥外,几乎都用来作为饲料和酿酒原料了。

由于玉米遗传性较为复杂,变异种类丰富,在常规的育种过程中存在着周期长、变异系数大等特点,玉米在世界种植演化过程中形成了庞大的家族,适应着不同的气候和地域水文特点,使其能广种于世界各地。

玉米是一种神奇的植物,绝对是自然界给人类最珍贵的馈赠之一。

玉米的神奇特征之一是它超强的适应性。这兄弟原来生长在中南美洲,那是热带地区,而它真正发扬光大的地方是中国和美国,而且是两国的温带地区,比如咱的东北,那植株能长到2米,玉米棒能长到40厘米,不仅在这里生根发芽,而且还在不断壮大家族,攻城掠地。

在祖国大地骑了这么一大圈,因为气候的原因,祖国各区域所种植的农作物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小麦和水稻,基本以淮河为界,淮河北边没有水稻,而淮河南边也没有小麦,算是渭泾分明了。还有那青稞,只有在青藏高原这样的高海拔地区才有,下了高原你就看不到了。一些热带的作物,什么榴莲、菠萝蜜、荔枝啥的,过了广东,基本就不见踪迹了,这些只有热带才生长的植物,很难跨越纬度鸿沟。就连那侵略性极强的桉树,在云南、广西、广东在山上可谓能占领任何角落,但越往北,它们的群落就日渐稀疏。印象中,这一路上能见到桉树最北端大概是在江西的赣南,再北就没有了。

而玉米则不然,从祖国最北端能种庄稼的黑河,到四季大热天的三亚,皆有玉米的身影。从最东边的抚远到西北戈壁,只要有水,都是玉米的主战场。就连西藏的拉萨、山南、林芝这样高海拔地区,也有玉米的立锥之地。

而且,玉米对耕地的品质也不怎么挑剔。西北黄土梁上,能有一片郁郁葱葱的,基本都是玉米。云南倾角30多度的大山坡上,能看到的庄稼只有两种,一种是甘蔗、一种是玉米,而且越往山顶越是玉米的领地。如果没有玉米这一品种,估计云南的大山上应该恢复植被了,也就没有了云南那么多的粮食产量了。

玉米的另一个神奇的地方是它现在很高产,未来会更高产。鬼哥在农村长大,种了十年地。记得三十年前,种玉米产量不高,原因是玉米的株间距很高,大约有30厘米左右。据老家亲戚讲,现在玉米的亩产能普遍达到-公斤左右,是三十年前的一倍。一路骑过来发现,现在玉米采用的是密植技术,植株的间距不到10厘米,而且农场是按一垄三排,密度更大,所以产量自然高。

据说新疆科研团队采用密植技术,亩产能到多公斤。当然,这些玉米差不多当孩子养了,所以产量自然高一些,如果给农民种植可能要打个八折,但这不妨玉米量产亩产的不断攀升。以前种玉米时,一棵植株只结一个棒子,而现在在吉林和黑龙江很多地块的玉米都结了两个棒子,虽然上边的那个棒子要小一些,但单株产量至少增加60%。

据预测,玉米的亩产能达到公斤,现在的产量才是1/5,空间是大大滴。放眼想象,在未来的某个时刻,每家每户屋顶布满光伏板,电力供应自给,出门开着电动车,还可以在阳台上种上几十颗玉米,一年的口粮就够了。多余的还可以在小区花园中养个鸡鸭鹅狗啥的。于是乎,鸡犬相闻,百姓老死不相往来。久之,百姓皆曰我自然。




转载请注明:http://www.aierlanlan.com/rzdk/3797.html